荧光显微镜具有什么样的特性和类型
荧光显微镜具有如下的性质:
物质必须吸收激发光的能量,才可以发射出荧光,且荧光波长要长于激发光波长,相应的能量则比激发光弱。每种物质具有特定荧光光谱,即接收特定激发光照射后,物质会发出特定荧光,通常可根据荧光的特性推断出物质本身的性质。
荧光之所以被称作冷光,是因为在激发光停止照射后的极短时间内,荧光也会相应消失。
荧光的发光方向呈球体辐射,与激发光入射方向无关。物质在受到激发光照射时,荧光光强由于光漂白作用而减弱的现象称作荧光的衰减。
荧光光强一般比较弱,通常荧光发色团的发光效率只有0.3到0.4.,荧光具有偏振特性。
根据物质经过激发光照射后发出荧光原理的不同,可以将荧光分为自发荧光和诱发荧光两类
自发荧光(或称作自然荧光、一次荧光):一些物质不需要经过染色等处理,受到激发光照射后就能发出荧光,如动物的某些组织、植物的茎和叶子、动物的骨骼、血浆、牙齿和维生素以及某些有机化合物、油类和蛋白质等。因此自发荧光在纤维、化学产品、油脂和食品等工业生产方面常被用作鉴别和检查。在荧光显微镜发展的初期,人们主要用来观察动植物标本的自发荧光。
诱发荧光(或称作染色荧光、二次荧光):与自发荧光不同,一些物质必须经过与荧光色素结合的化学处理后,才能在激发光照射下发射出荧光。荧光色素也称作荧光染料,分为人工合成和天然两类,可以作为染料给待测物质染色并使之在激发光照射下产生明显荧光。
免疫荧光技术:利用抗体抗原能够特异性结合的性质,将已知的抗体抗原以荧光素标记作为试剂,在特定条件下检测未知的抗原抗体。借助奥林巴斯荧光显微镜观察抗体抗原结合物的荧光发射情况,可以对被测抗原抗体进行定位及定性分析。自1950年美国科学家Coons首次试验成功以来,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病毒学、免疫病理学、寄生虫学、细菌学和肿瘤学等多个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。